
2025年9月12日线上配资排名,深圳市巍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巍特环境”)将再度迎来北交所IPO上会审议。这是公司在2022年首轮冲关失败后,第二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。从最初折戟沉沙到到更换保荐机构,这一“换帅”举措能否为其带来不一样的上市命运?
PART 01
从国金到方正 / 换帅背后的博弈
01
回顾2022年,巍特环境在国金证券的保荐下首次冲刺北交所,却因“创新性信息披露不充分”而被上市委否决,成为北交所历史上第二家被拒企业。随后,公司迅速转聘方正证券,仅八个月后便再次递交招股书。
保荐机构的执业能力的确很大程度上影响IPO成败。从Wind数据来看,国金证券2024年在A股IPO市场仅成功完成3单,却有27单项目撤回,撤否率高达90%,在业内处于垫底水平。其保荐的九州一轨、海科新源等企业上市首年即出现业绩“变脸”,被监管认定为“带病闯关”的典型。国金证券的投行业务评级也因此从 A 类降至 B 类。
相较之下,方正证券接手后,确实对巍特环境的 IPO 方案作出了一些针对性调整,最明显的便是将原计划募集的 2.34 亿元缩减至 1.69 亿元,缩减的部分主要来自补充流动资金项目。
但在 “创新性” 这一关键短板上,公司的回应仍显得力度不足。新版招股书试图将公司从传统的 “市政工程队” 重新包装为 “智慧管网方案商”,并引用广东省非开挖技术协会的数据称,公司在 2024 年度广东省市政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行业中排名第一,以期通过行业排名佐证其技术领先性。
但深入分析业务实质便会发现,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业务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:两轮 IPO 中,公司主推的核心技术始终是 “非开挖修复” 和 “垫衬法” 技术,这些技术在行业内并非独家首创,也不存在明显的技术壁垒。公司核心专利数量虽然从第一轮IPO的44项增加到83项,但仍远不及同行业头部企业。
PART 02
财政吃紧下的工程企业困局
02
除了创新性不足,巍特环境的业务结构与财务状况也存在显著风险。从业务结构来看,公司主要收入来自政府财政经费支持的市政管网修复项目,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近 50%,近九成收入集中在华东、华南两个区域,导致其业绩高度依赖地方财政支付能力。
与之相伴的,是公司居高不下的合同资产、应收账款,以及持续净流出的经营性现金流 —— 这三大问题已成为政府工程类企业 IPO 的典型障碍。其中,合同资产的风险尤为突出,其本质是 “已完工未结算” 的工程款,即公司已完成项目施工并开具发票,但尚未获得政府客户的验收确认,款项能否收回、何时收回,完全取决于政府的验收进度与财政拨款情况,存在极强的不确定性。
在首次 IPO 时,截至 2022 年 6 月末,公司合同资产规模已达 2.30 亿元,但减值准备仅计提 651.51 万元,计提比例低至 2.83%—— 这一比例明显不符合疫情后地方财政吃紧,地方财政压力下合同资产减值风险上升的实际情况,因此在首次上会时被上市委重点问询。
巍特环境在本次 IPO 期间明显提高了减值准备比例。根据公司 2025 年半年报披露,截至 2025 年 6 月末,合同资产规模已增至 3.96 亿元,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高达 53.11%,超过一半的资产沉淀在未验收的项目中,资金占用情况极为严重。相应地,公司也对减值准备进行了调整,从 2022 年的 1731 万元逐步提高到 2025 年上半年的 2578 万元,计提比例从2.83%提升至 6.11%。
但在应收账款、现金流等这些监管否决IPO的高频问题上,巍特环境并没有较第一轮IPO作出实质性提升。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,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从 2.08 亿元持续上升至 2.35 亿元。现金流方面,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合计净流出 6078.64 万元,投资活动现金流合计净流出 4596.80 万元。这种‘经营失血、靠外部输血’的局面,导致公司无法通过主营业务产生正向现金流,需要依赖外部投资或融资来弥补资金缺口,可持续经营能力备受质疑。
PART 03
国资加持的差异
03
当然,市场上也不乏政府项目型企业成功上市的先例。典型如 2025 年 A 股最大 IPO 项目华电新能,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央企,其应收账款连续多年超过营业收入,经营性现金流也长期依赖外部融资补充,但仍成功登陆上交所,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 4000 亿元。
又如华达科技,其核心客户为国有军工集团,同样面临高应收账款问题,仍顺利登陆创业板。
这些企业成功的核心逻辑,并非其财务指标优异,而是实际控制人具备强大的国资背景 —— 华电新能背靠央企集团,华达科技实际控制人为陕西省国资委,这种背景为企业提供了隐性的信用背书。即便短期内存在应收账款问题,也更倾向于认为款项 “可收回”,只是回收时间早晚的问题,风险溢价显著降低。
反观巍特环境,其股东背景则显得较为薄弱,难以提供类似的信用背书。尽管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包含深圳市高新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、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、深圳市中小担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国有背景投资平台,但这些股东均属于财务投资者,合计持股比例仅 5.62%,且在投资时均与实际控制人王鸿鹏、王亚新签署了对赌协议。
这意味着这些国有投资平台更关注自身投资回报的实现,而非为公司提供长期的信用支持与资源倾斜。监管层对其回款能力、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担忧线上配资排名,自然远高于那些有国资背书的企业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在线服务配资杠杆网_免费股票配资系统_股票在线配资平台观点